×
作品欣赏 更多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
2021年10月21日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爱情、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他是音乐的传奇化身。轻巧的手指流水般地滑过琴键,他的指尖所流淌着的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看待生命的真谛。他的音乐变化多端捉摸不透。精巧、大气、细腻、磅礴、小心、大胆、激情、委婉、浓烈、疏淡.……他用音乐来抒写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用音符来代替聒噪,触摸人们的心灵,涤荡人们的精神。听着他的音乐,就是咀嚼自己的人生,洗涤自己的灵魂,涅槃重生。

  他是孤独寂寞的使者。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从孤独变成孤儿,如果孤独就仅仅是如此,电影就不会这样得引人入胜了。自从他的天赋异禀显露之后,孤独就一直如影随形,直至随着肉体消失在船上。他不敢踏上陆地?他没有能力踏上陆地?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关上另外一扇窗,他的天赋或许成为他踏上陆地的障碍。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么多的选择,他的天赋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没有亲人,没有住所,陆地上的一切都不属于他.……这些都不是阻止他踏上陆地的车笼,真正是牵笼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他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卑的人,对于他的音乐他能够挺胸抬头,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

  于是,孤独的艺术与无尽的大海就成为了他的宿命。

  接受这么多年的无神论教育,我本不相信宿命。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是我深信不疑的真理。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我本性率直实在,一直秉承这样的信念:“世界已经足够肮脏虚假,我要做诚实的人!”所以看不懂这样一个世界,即使看懂也因为需要付出虚假为代价而不愿去做。有人说真诚,有人说一根筋,有人说死板,善良贴心的“她”用黄培炎的座右铭来耐心地劝导我:外圆内方。自己心里知道虚假就行了,何苦非得说出来做出来让人看见呢?或许这就是性格使然。她说的很对也很有道理,但这就应该就是宿命吧?性格的宿命。

  同我一样,1900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不是没有改变的机会,当金钱荣普地位一切都要来到他的跟前的时候,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说:“谁也不能够带走我的音乐!”这就是有人为他的音乐准备录音发行后他的回答。

  有人会说他极端懦弱,不可思议,但什么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顺从自己的心灵,选择了自己的路,为自己而活。而自正常的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美好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或者已经得到了还想要摸取更多?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没有爱情的存在的影片是不完整的。《海上钢琴师》也一样有爱情的体现,但是神奇的是《海上钢琴师》没有女主角,她只是惊鸿一酱,在1900心里留下美好的幻影后就转瞬即逝,只活在他的心里,直到他撕碎那张唱片,便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荡漾不起一丝涟漪。爱情是个令人琢磨不透的东西,但是总该是美好的,是甜蜜无比的,是心灵的交汇、融合。但是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次去爱的机会。对女孩的爱恋甚至让他差点战胜恐惧。当走到船阶梯上时,他看到面前城市里的万千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又退缩了,把帽子扔向海里作为对女孩的怀念与留恋,然后返回了他的世界——他的船。回到船上,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他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爱情没了,还有友情,这位钢琴师总是这样的幸运。作为唯一知道钢琴师存在的人,胖号手虽然贪梦自私迷恋财富与权力,但是对1900却是诚心相待。电影的开始就是以他的旁白开始,足见他角色的重要性。朋友无需礼物,朋友也不需要过多的交杯换盖,朋友只不过是彼此不会忘记。在船上,胖子一直劝说钢琴师下船去找寻自己的世界和辉煌并且为他走下船做出种种努力。

  即使多年之后,战争来了,胖子终终坚定信念不惜一切代价地找寻1900。最终,在装满炸药的船上,胖子用差点丧命换回来的唱片把钢琴师引了出来,完成心灵的交汇,共融……

  经典必会有经典的东西留存于世,在这里我不想写音乐,而是想看看台词,这不是想凑字数,而是这些话确实振发藏。看着这些文字我恐惧了,自卑了,渺小了,虚无了,曾几何时我也曾经因为生在伟大的中国而沾沾自喜,偷偷地蔑视历史虚无主义的日本和民族虚无主义的美国。但是,在这种思想深刻的人性面前,在追求理想面前,我渺小了。这就是我从《海上钢琴师》里看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