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秋色花滿园,秋高气爽天外天。快乐生活永无忧,乐闻花香似神仙”。
“中山风雨古道边,秋雨烟云碧连天。快慢几许春和秋,乐享夕阳识本然”。
这是我77岁的老母亲在今年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之际写的两首藏头诗。我不懂诗,更不会写诗,无法评价母亲写的水平高低,当时看了觉得惊诧,也有些许自豪。大部分老太太去超市抢鸡蛋,围在墙角东家长西家短的时候,我的母亲带着老花镜在看书学习。
母亲的家乡在山东省一个贫困的村庄,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也有大片贫瘠的盐碱地。那个年代是按原始工序种地,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就没有收成,解决温饱都是问题。1956年国家还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们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成立人民公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挖河引水,打井浇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直到六零年,三年自然灾害时,颗粒无收。大人、孩子都去地里挖野菜,撸树叶,砍树皮。当时国家正在困难时期,内灾外债一并而来,党和国家还是想办法从东北黑龙江调来大批干菜,萝卜干。虽然不是粮食,终究能填饱肚子,这些东西在那时比金子还贵重,乡亲们感动的说:“这三年如果是解放前,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是党和毛主席救了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全国上下都勒紧了裤腰带熬过了灾年。
到1965年全国迎来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母亲回忆当年的情景:大片肥沃的土地连成了万亩良田,放眼望去金黄色的麦穗随风摇摆,就像波澜壮阔的大海。男女老少齐上阵,把麦场上的麦子都装进麻袋里,堆起了一座座高山;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每颗都结三穗玉米;谷子更喜人,个个有一尺多长,家家户户分的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乡亲们没有忘记国家,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明白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舍小家为大家,争先恐后去交公粮,牛车拉小车推。母亲说你们没见过“独轮小推车”,解放战争,它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乡亲们就是用这独轮推车把煎饼、炒米、炒面、军鞋、弹药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保障了解放军的急需,解放了一城又一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送公粮又用上了独轮推车,送粮的队伍排的很长很长,人们边走边唱:“东方红,太阳升……”每当母亲说起这些,眼睛都是湿润的,这些经历丰盈了她的人生,困难的岁月浸出了甘甜。
六十年代初,母亲初中没有读完就回村参加农业劳动,村支书安排她去学校代工读教师。学校坐落在村中央的一个小院里,白天是学生的教室,晚上就是生产大队开会与办公的地方,一间东偏屋是教师办公室,剩下一间西偏屋是给一、三年级学生用的。作为教室的西偏屋更为破旧,年久失修,经常是外边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课桌是用一块木板搭在两头用砖垒起的小墙上,条件很艰苦,但在那个年代有书读就很不错了。开学了,母亲去每家每户登记学生名单,告诉家长们这是半工半读学校,孩子们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不误干家里的活,一举两得。家长们听后都很支持,都主动把孩子送来了。
夏天很快过去,冬天教室里没有取暖设备。进入三九后,屋里更冷了,孩子们穿着破旧的棉袄,打着寒颤,手指冻的红的发亮。那一刻,母亲茫然了,贫穷让人失去了希望。但是她看到每个学生小小的身躯都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学有所成才是他们走出苦难唯一的出路,责任心让她重新振作起来。上课时带上棉手套把讲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她一人讲,学生们只管多听、多看,反复讲、反复听、反复读,每学习二十分钟,就让学生们站起来活动来增加身体的的热量,就这样跌跌撞撞总算熬过了寒冬。
秋收时节,社员们忙着割麦子,课余时间母亲领着孩子们去地里拾遗留下的麦穗,孩子们可高兴了,抢的也快,一上午就能拾两麻袋麦穗,得到乡亲们一致好评。上课时她把古诗写在黑板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劳动让他们真正体会诗词的含义,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一举三得完成了德智体的教育。
母亲说当时正是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学生的课程加进了毛主席的老三篇,其中为“人民服务”读得最多,母亲的学生:二年级八岁的刘新读得最好。每次开社员大会前都由他背诵,他个子小,母亲只好把他抱在高凳上,面向全村社员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迎来广大社员的掌声,村支书高兴地说:“老师教的好呀,我都感到自叹不如。”
1970年,父亲转业,母亲也离开了她热爱的三尺讲台,举家迁到内蒙古,母亲回忆当年跟她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劳动是她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成就感的一段岁月。
时光苒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2001年母亲返乡探亲,得知她的学生刘新在国家恢复高考那年,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被石家庄大学录取,毕业后做了一名医生。他对业务精益求精,有时一天做八台手术,几次晕倒在手术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他的初心,后来被提升为卫生局局长,造福一方百姓,母亲闻知欣喜不已。
如今古稀之年的母亲身体健康,衣着永远干净得体,早睡早起生活规律,每天早上骑上她的小三轮车,去早市挑一些中意的果蔬,亲自烹饪美食,多年来一直保持看书看报的习惯,最近重新拿起笔来开始写作,性子不疾不徐沉稳笃定。一生的山高水长早已经修炼的平和智慧,通透中带着几许佛性,像一株兰草,静静的由内而外,独自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