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汗水浸衣的日子,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用钢筋铁骨铸就的丰碑,那更是用火热情怀眷写的冶建史诗……
作为中国二冶一名老员工,观看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之《大国钢铁》中冶专题纪录片后,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实力与风采,更深刻地感悟到峥嵘岁月里风雨同舟的炽热情谊,在鞍钢、包钢、武钢,还是攀钢、宝钢、湛钢等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钢厂建设中,中冶建设者结下的“情同手足、血浓于水”深厚情谊感动于心,地久天长。
“齐心协力建包钢”英雄史诗气壮山河。包钢,应“一五”国策而生,“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提出建设三大钢铁中心,其中一个就选在了包头,这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个钢厂。当时的包头工业基础太薄弱,要建设如此之大的工业基地,等于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全国统一计划下,把包头地区作为国家培植的重点。1959年1月9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提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社论指出:“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包钢的建设对于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面貌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求同包钢有协作关系的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本着过去支援重点企业的精神,给包钢以大力支援。”
据资料显示,当时,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送到包钢。这些材料和设备来自22个省55个市300多个企业。当时的“共和国第一钢厂”鞍钢除发运钢材外,还支援干部、工人7000多人。沈阳、唐山、合肥、大连等地的企业日夜赶制设备,北京军区、空军和民航派出汽车和飞机,为包钢运送物资和设备……举全国之力,奏响“齐心协力建包钢”的豪迈乐章。1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为一号高炉建成剪彩。正是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宣告结束。英雄的包钢建设者们没有辜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团结一致战胜了重重困难,从此,祖国正北方这片热土因包钢而兴,一座现代化的钢铁长城巍然屹立于西北边陲。
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奠定了新中国钢铁工业之根基。在投身祖国钢铁事业中,中冶人血脉相连,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曾经的中国二冶建设者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在广袤的千里草原扎根生长。1971年,中国二冶调往天津市5000人,后组建二十冶。1977年,分出一半员工,组建二十二冶,充分说明冶建大家庭始终是一家。让我们满怀深情遥看大国钢铁雄姿,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的红色钢城——武钢(作为曾经的钢铁业“共和国长子”,已整体无偿划入宝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为世界第二大钢企);在东海之滨长江口岸,矗立着的雄伟现代化钢铁长城——宝钢;在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东部耸立雄伟壮阔的钢铁“巨无霸”——湛钢……昭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在大国钢铁奋进征程中,冶金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携手奋进的身影镌刻在中国冶金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二冶与冶建大家庭的兄弟单位心手相连,团结奋进,为打造共和国钢铁脊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钢铁而生,始终与中国钢铁产业风雨同行。中冶集团作为新中国最早的钢铁建设力量,是中国钢铁工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开拓者和主力军,不负时代,携手奋进构筑起新中国的钢筋铁骨。“齐心协力建包钢”的背后,是全国一方需要、八方积极支持的建设格局,是团结奋进勇于攻克难难的拼搏精神。今天,当市场竞争风起云涌,中冶大家庭成员更应继续风雨共担,同心协力搏击市场,勇立潮头,续写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崭新业绩。
那一抹蓝,深印在心底,那是海天交融的色泽。那一抹蓝,屹立于天地,那是生命的辉煌。那一抹蓝,永远散发醉人的芬芳……
钢铁记忆里的炽热情谊,与岁月长存,光辉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