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
ABOUT US
党群工作 当前位置:路桥工程技术分公司 > 党群工作
科技创新引领 路桥品牌深铸
来源:综合办公室  作者:刘雨萌  发布时间: 2023年05月31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奔腾不息的黄河之上,一座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公铁联运”、联通兰州市国际港务区与城区、肩负着城市经济发展命脉的异形大桥,在中国二冶“路桥铁军”的匠心“建”证下,飞架南北。构筑兰州东西向贯穿城市的核心绿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重要支点,也为加快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柴家峡黄河大桥工程,为“A”字型高低塔斜拉索钢箱梁桥结构,桥长1250米,是目前国内曲率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S”型曲线双塔跨黄河斜拉桥。

  提质增效 工程质量与高效管理同步提升

  按照“法人管项目 信息化管理 持续性改进 相关方满意”的项目管控理念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项目建设初期就确定了“狭窄地形场地布置、钢栈桥河道中施工、主塔施工、钢箱梁顶推线型控制、斜拉索安装张拉”等为项目控制重点,提前编制项目管理大纲,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重点控制环节,并以“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序三检、样板引路”为载体,实现了从材料进场到每一项单体工程完工的全过程质量管控。

  项目建设广泛运用“BIM+智慧工地”提升施工运维效率,对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超差报警、预报警。大数据的利刃直指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就拿拉住大桥的112根钢索来说,面对空间位置复杂、受力不同等诸多不利条件影响,项目团队共组织进行500余次工艺控制和工序实施,才能找到那个适用于全桥受力平衡和安全寿命的一组数据。

  齐头并进 技术创新与环保建造相辅相成

  柴家峡黄河大桥建设的“特殊”性,在国内并无类似案例可供建设者们学习参考。“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是在他人看来太过于“狂”的项目建设团队撂下的狠话。面对目前国内单位长度内弯曲程度最大且跨度最大的“极限挑战”,项目部总工程师郝艳波形容桥面穿越塔孔施工难度时曾说:“让弯曲的桥面精准的穿过塔孔,且不撞到桥塔内侧,就如同豆腐丝穿针般,豆腐丝破损或者断裂都不行。”项目团队等比制作出这座异型大桥的模型,技术人员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一次又一次的通过“头脑风暴”“德尔菲法”不断试验……在多次请教专家学者、借鉴诸多经验教训、讨论无数次后,最终采用先进的“多点整体同步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完成大桥建设,施工的可行性通过技术创新得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践行“绿色建造”理念,项目部全面落实“四节一环保”,编制绿色施工策划,严格按照兰州地区环境治理“6个100%”要求组织施工作业,设置检测仪、雾炮机等环境保护设施,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等。以保护母亲河为中心,提高全员环保意识,自始至终推进技术创新与环保建造齐头并进。

     硕果累累 品质提升与品牌深铸相得益彰

  作为国内之“最”的“S”型曲线大桥,建设者勇于迎接挑战,在施工中群策群力,诞生了一系列劳动成果。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建筑工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将科技创新融入项目建设,先后申报“顶推设备防失稳装置”等20项专利技术,完成“液压爬模在斜拉桥主塔施工中的运用”等科研课题12项,实现了千米级黄河特大桥主塔在基础设施领域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突破;通过创新研究,获得BIM技术类奖项6项、QC成果奖6项,通过中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先后荣获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优秀奖、中施企协QC成果二等奖及省部级工法等……一系列成果、奖项和荣誉铺就了柴家峡黄河大桥精品工程的建设之路。

  凭借着过硬的工程质量、完善的管理体系及出色的建设成果,柴家峡黄河大桥项目先后于2020年、2022年荣登央视,《创新进行时——推着大桥过黄河》《大国建造Ⅱ》向全国观众揭秘大桥为何建成S形,展现中国二冶建设们以毫米级的精度通过112根钢索拉起无墩柱异形大桥背后的辛劳与智慧,充分彰显央企建造的技术实力。

  柴家峡黄河大桥结构较为新颖、科研价值较高、绿色效益较为显著,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都具有极大的难度,代表了国内桥梁专业发展的顶尖水平,中国二冶“路桥”品牌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