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浩渺云烟,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伴着时代的强劲足音,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这里在打造现代丝绸之路上呈现锦绣繁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激情四溢地涌入兰州盆地的狭长河谷地带,兰州因黄河而妩媚灵动,黄河是兰州的灵魂。
中国二冶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的建设者们用实力演绎非凡、传承经典,该大桥为“A”字型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桥与黄河斜交,曲线半径600m,桥面宽36米,全长1250米,其中主跨为364米,是我国曲率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S”型曲线斜拉索桥,双向6车道,属于特大桥工程。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保证桥墩的设置不影响黄河泄洪,又保证了柴家峡水电站的正常发电。该桥起于黄河北岸,与河岸临时道路对接,南岸与G109国道顺接,部分桥墩临近兰新铁路,其主航道为6至9米深水基础,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冬期施工、高空作业、工艺技术复杂、水上作业浇筑混凝土,给工程建设的安全及质量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然而二冶人以“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迎难而上,创造二冶建筑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式建设。
在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桥梁的建造,通常情况下,斜拉索桥的建造选用“悬拼法”,即以桥塔为中心,桥梁以节段的方式同时向两端移伸,最终实现空中合龙。但柴家峡黄河大桥桥面北塔一面长度为139米,另一侧的桥面长度为218米,巨大的桥面长度差异让两侧的桥面重量相差悬殊,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始终保持对称,常用的悬拼法不能使用。经过专家论证,最终采用“顶推”技术来完成大桥的建设,整座大桥一共需要32组顶推器,若要整座大桥平稳移动,需要使32组顶推器做到步调一致、整齐划一,随着顶推器的不停运转,大桥桥面逐渐向前移动,而如何使大桥从仅比桥面宽1.3米的榙孔中顺利通过,是该项目的重点也是难点。弯曲的桥面更是加大了穿过塔孔的施工难度,桥面在顶推过程中必须预留50厘米的边距才能保证与塔孔不发生摩擦碰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二冶优秀的工程师们迎难而上、集思广益,最终选择在顶推器的侧面加装了两个小油缸,通过它们的压力作用,让顶推器不仅可以纵向移动,还能在30cm的范围内横向移动,这种“纠偏”作业有效解决了两者的碰撞问题,为桥面的顺利推进提供保证措施。
兰州,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从一种记忆到一种情怀,从方便出行到成为一种景观,跨河之桥已成为兰州的新名片。如今,这张名片中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柴家峡黄河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座科技之桥,一座创新之桥,一座经典之桥将巍然矗立于黄河之城,中国二冶将为建设美丽兰州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