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电视剧《火红年华》在央视一套开播了,我和家人一起看完,她很是意犹未尽,遗憾地说:“就放一集啊?什么时候放到向阳出铁啊?”
早先听舅舅讲过,攀钢出铁那一年,举国欢腾,盛况空前。当时还在云南永兴求学的舅舅都步行到攀枝花来参观铁厂,母亲也邀约上好姐妹爬山越岭走到东风附近参观。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说,攀枝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成他们不是亲历者,却有幸是见证者,庆贺者。他们在那个年代里,定是看到过工人的,或许只是进出厂门的一瞬,或许只是买菜时的讨价还价,或许只是人行道上匆匆的擦肩而过……对于工人从哪里来?工人经历了什么?这无关紧要的闲事八卦,他们那代人可能想过,可能什么也没想明白过。
而对于我,则是在我上学之后,慢慢从书本上、从金色的攀枝花展览馆中、从三线建设博物馆地下展厅里参观得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冰冷的文字和展品,没有生命的温度。后来,我也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在游逛渡口书店、向阳门岗、东风公安菜市场、枣子坪街道、马鹿箐、五道河时才接触到工人阶级的生活,才触摸到工人阶级的脉搏,才知道工人心底的诉求和期冀。但似乎全都不如《火红年华》介绍得直观形象,第一集交代建设金江(攀枝花)的历史背景,把攀枝花定位成中国的乌拉尔山以东工业区,可以支持中国开展国防斗争的战略大后方,这是非常高的论述。
接下来就介绍了攀枝花建设者的主要来源:8000名毕业分配来攀的大学生,赶来投奔的家属,冶金钢铁煤矿各大系统抽调而来的骨干……他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哪里艰苦去哪里,哪里需要哪安家,住席棚、住干打垒、住红砖房,冲凉水澡,吃咸菜下馒头,面对荒山野岭,喊出开荒拓土、革命到底的豪言壮语。曾经在微信群里看到过一张照片,照片里立着块巨石,石头上刻有“攀枝花建设原点”字样,涂以红色油漆,赫然醒目。是的,攀枝花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走出困境,艰难转型,每一步走来,都离不开支援和支持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奋斗者。有的建设者,从学生到工人,很快适应角色,兢兢业业奋斗,勤勤恳恳工作,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信念。有的建设者,不唯理论重实效,冲锋陷阵,勇破难题,出色完成一项又一项艰巨任务,被人尊称四大金刚。其实我们攀枝花建设史上也涌现过八闯将,六金花等英雄人物,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他们曾经的精神值得我们探寻。由此想来,《火红年华》是一部弘扬三线建设精神,讴歌三线英雄,致敬三线建设前辈,彰显时代主旋律的历史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