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作品欣赏
冬天的小火炉
来源:冶金分公司   作者:兰晓娟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3日  

  冬天的小火炉自然是取暖用的,而年少时它的格外用途,悄悄地在我们的心底滋生过很多,上班的父母,不知小孩子其中的乐趣,等到我们长大时抖落出来的时候,大人(或者老人)听见脸上会带着笑容说,哎,那时候穷啊,你们也没啥吃的。

  七十年代,大多数人住的都是平房,做饭在厨房,冬天有火炉子烧炕或者盘炕,以保证整个晚上,睡觉的地方都是热的,所以那时候就有炕头炕尾一说,炕头当然是最好的地方了。盘炕也是非常有讲究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有技术含量,盘的不好,就会出现倒烟,弄得屋里全是烟,就是炕不热。而屋里的火炉子,是用来整个房间取暖的,晚上的时候会加上炭火,以保证晚上房间里的温度。

  白天家里的大人都上班去了,闲在家里的孩子就给自己找乐儿。那个年代,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过冬时储备的东西倒是很富足,土豆、白菜、干粉条家家必备。炉火旺的时候,我们就拿出粉条,拇指和食指拿住粉条,在高温的炉盖上,一点一点的推送,让它熔化成白色的、松脆的熟粉条丝,你一根他一根,不亦可乎,小危险就是别烫手,粉条的根部留点尾巴,问题基本解决。烤土豆就更简单了,没有什么危险性,土豆切片儿,炉盖上一放就行了,差不多软的时候,翻个个儿,一会儿的功夫,松软的土豆片就分到弟弟妹妹的手里了,一波不够再来一波。粉条和土豆做法基本通用,稍大一点的孩子都能做,而做糖稀才是当时的技术活。

  那个年代糖果算是奢侈品,家家并不常见。不多的白糖是按票供应的,所以能做成糖稀,具有一定挨骂的风险。七十年代,大多数人用的都是铝制饭盒,我们选用是那种小圆饭盒,蒯上两勺子白糖放在里面,拿下最小的炉圈放上去进行“熬制”。这个时候要把握好火候,炉子里的火要刚刚好,煤烟燃尽,不然熏得饭盒黑了,事情就暴露了。

  能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家里的大姐大,几个年幼的弟弟妹妹,眼巴巴的看着姐姐干活,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已经让他们舔过一点点白糖,但那点幸福一闪而过,他们期待着更大的幸福快点降落。姐姐们拿根筷子在仅有的白糖上面不停的搅合,当白糖变成焦糖的时候,挑起糖稀,会出现一丝丝亮晶晶的糖丝,年小的早就张大了嘴,等待那样的甜,一点一点融化在嘴里。而大多时候,是等不到糖丝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碗快速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水里,糖稀变成了薄脆的糖,然后捣碎,分给盼望已久的围炉小观众,瞬间,幸福弥漫了整个屋子。

  现在,那些等待糖稀的孩子都已步入知命之年,家里的火炉子早已淘汰在发展的进程里变成了舒适的取暖设备,而偶遇火炉,或者在某一个瞬间火炉被提及,一定有一种年少的幸福,在心里流淌,伴随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