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作品欣赏
家乡这十年
来源:冶金分公司   作者:蔡美霞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5日  

  2022年10月10日,疫情再次来袭,我所居住的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城市静默,居家办公。晚饭之余,给远在乡下的父母打去了电话,平时忙孩子、忙工作,对父母忽略了太多,电话这头和电话那头,聊起了村里人、村里事,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十年前......

  2012年,家里的小弟成家立业了,至此,父亲母亲算是完成了他们这一辈对我们这一代的任务使命。然而,年近六十的父母却要活出自己,决定再继续奋斗十年,为的是晚年生活不依赖于子女,他们要把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一年,老爸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补贴下又重新建起了大棚、种起了蔬菜。为解决蔬菜外运问题,政府部门在村里及周边陆续建起了多个蔬菜收购点,这项举措彻底解决了农民种出卖不出的难题。2012年这一年,老爸的年收入可以用翻一番来总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村里的父老乡亲开始大搞种植与养殖。老爸也不落后,家里的羊圈、猪圈、鸡栅栏里又恢复了生机,同时多年不种的葵花地重新开满了太阳花。那年冬天,“笨鸡蛋”“笨鸡”“粮食猪”“绿草羊”“自榨油”畅销于喧嚣的城市间。春节时,我悄悄问老爸:“今年收入咋样?”老爸美滋滋地说道:“没多少,比去年多一点!”

  2014年,我们村儿的发展建设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一年,“十个全覆盖”在我区全面推行,而我们村则成为了示范建设点。盖房、修路、架杆、打井,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式拉开建设篇章。如今,我们的村落焕然一新,一改过去的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柏油马路修到家门口,村村通网、通广播,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村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2016年,依托“十个全覆盖”,产村结合,我们村还打造出乡村旅游采摘一体化,推行农家乐餐饮旅游服务,自此我们村打破传统农耕,开始打造草莓、杨桃、火龙果、樱桃等种植采摘服务,在拉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村民们农闲时节也可以灵活就业,有了“外快”可赚,钱包逐渐鼓了起来。

  岁月流逝,父辈们的背日益佝偻,可是他们都不愿意荒了那片养育了几代人的土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都随着潮流涌向城市生活,父亲这一代却一直肩负着村里的主要劳力,支撑着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人老了,但头脑不能老,得学会接受新事物,得与时俱进!”这是我那93岁的爷爷常与父亲说的一句话!于是,农业现代化在这一批花甲之年的老年人手中运用起来,播种采用播种机、灌溉采用喷淋滴灌、灭虫采用无人机喷洒、收割采用收割机,就连秋收后剩余的秸秆都是用打捆机打成捆整齐有序地堆放在草场上……此时的农民不再是靠体力挥洒汗水辛苦劳作的“老农”,而是指挥现代化工具进行工作的“农老板”!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这天晚上,爷爷家的电视机声音异常响亮(爷爷耳朵有点背),当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历史壮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减贫奇迹时,爷爷眼睛里饱含着激动的泪水,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字:“好!”此刻,唯有亲历过饥饿、落后、贫穷,才能深深体会到小康社会的来之不易。

  2022年,为响应国家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村里集体采用煤改电进行取暖过冬,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同时,温度和整洁度也得到很大改善。

  从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九大提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到现如今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一个“大跨步”,五年一个“新目标”。从黄沙漫天到如今绿树成荫,从春耕秋收时的原始耕作到现如今机械现代化的使用,从单一农作经济到如今农村多元化发展,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一代人,我见证了家乡这十年的巨大变迁。

  整齐的村落、崭新的砖房、宽敞的庭院、精致的广场,如今的农村真正地从“环境美”转向了“生活美”,真正成为了喧嚣城市所向往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