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我读书历程中少有愿意反复读的一本书,最为值得研读的原因是每一次读完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每次都能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是安迪的才能、是底层社会的无情、是认定方向的坚持...
“我有一种选择,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这是书中一句经典语句。对于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来说,他应该认命的呆在这个长年阴冷潮湿的角落,接受高高在上狱警的打骂、忍受长年关压囚犯的羞辱,习惯着监狱的一切。安迪没有,事实上,真正挽救安迪的是他的爱好与才能,这个喜欢地质学的银行家,入狱当晚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暂时忘记痛苦的事情。从监狱小贩“瑞德”那里买来鹤嘴锄后,每个难熬的夜晚,他都用雕刻打发时光。这个爱好,不仅让他不至于沉沦黑暗无所事事,也使他开始了真正的自我救赎。
肖申克监狱建于三十年代,那时候混凝土技术还不过关,几十年的风雨早已腐蚀了墙体。靠着那个鹤嘴锄,他每天晚上悄无声息地挖着通道,第二天再把挖出来的泥土藏在裤腿里,带到操场上。同时,在监狱工作的日子里,他一边劳动一边观察监狱的构造,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往的未来路。
书的结尾,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通过凿了19年的地道,成功逃出生天,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安度余生。
再一次阅读《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安迪的知识体系和认定方向的坚持。他之所以能绝处逢生,找到通往自由大门的道路,离不开他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超乎常人的认知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人们都用了最简便的方式吸收知识,了解新事物,一条条短视频看过后基本也都抛于脑后,留存在记忆中的少之有少。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静静的阅读一本书,殊不知,对于每个人来说,所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是在为未来埋下一颗彩蛋,它会在人生的某一刻成为惊喜的馈赠,帮我们横渡万丈迷津。
佛典里有一句话:“功不唐捐”,用在安迪身上恰好合适。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得到回报。最后我想说,如果你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也许你还可以再往前走一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