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作品欣赏
观看《火红年华》有感
来源:山东分公司   作者:王桂保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1日  

  央视热播剧《火红年华》是中国第一部记录冶金建设国家队红色基因电视剧,该剧以国家“三线建设”大时代为背景,以中冶集团中国十九冶建设三线工业重大项目——“攀枝花钢铁基地”为故事原型,讲述了金江市109冶金建设公司、川南钢铁等企业从无到有、从辉煌到衰落、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转型发展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为祖国繁荣兴盛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和豪迈人生,也将中冶人在“三线建设”时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战天斗地的生动画面展现在公众面前。

  剧中介绍1966年,为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国家决定在攀枝花组建十九冶,为适应大三线建设需要,提出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队伍建设要求。“好人”即选派精干队伍入攀成为十九冶骨干;从其他钢铁公司和矿山抽调的部分职工,以及在四川招收的农民共3.5万人组建起十九冶。以后又陆续从全国大中专院校分配来869名毕业生,最多时达4.6万人。十九冶虽人数多,但素质较高,包括从农村招收的职工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好马”即装备优良,攀枝花建设初期,十九冶拥有包括英产COLES60吨轮胎式起重机等210台进口大型机械设备和部分中、小型设备。1968年,公司共有施工机械7300多台,原值1.1亿元,净值8千万元,装备能力居冶建系统之首,这是公司顺利完成攀钢一期工程的重要保证。看到这里,不觉就想到我的父亲给我讲述二冶人在1956年建设包钢的场景,那时候,包钢地处偏僻,四周没有任何建筑,刮风的时候分不清东西南北,砂砾打在脸上隐隐作痛,条件极其恶劣,吊装设备远远比不上十九冶,几乎都是靠人海战术,采取笨力的方法,按照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条件尤为艰苦,为了完成建设包钢的任务,老一辈二冶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包钢建设任务。

  在看到大型构件吊运过程中,攀钢一号高炉的顶部高达60多米,最重的构件达20多吨,没有大型吊车,上万吨构件和设备是无法安装到位的,当时十九冶仅有的一台40吨塔吊还站立在武钢的工地上。为了确保高炉构件和设备的吊装,施工中十九冶职工不仅分秒必争大干苦干,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巧干,采取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在高炉斜桥的吊装中,刘宝祥和他的老搭挡孙衍香经仔细琢磨,在高炉框架平台上立个灵机抱杆的土办法将斜桥吊装抢了上去,比原计划提前15个小时。看到这里,我想到父亲经常加班很晚才回家的场景,那时候经常听父亲讲,如何利用笨力将大型构件运送至狭小空间,并且利用独杆抱子将构件吊装到位,如何利用卷扬机采取滑轮组吊运大型构件,想到这里包钢的建设离不开二冶人的付出。

  剧中,赵殿初给夏方舟介绍陈国民,说他的施工队是学大庆的红旗标杆单位,是大名鼎鼎的王牌施工队。我想到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他们大队是二冶专业单位金结公司最有实力的大队,任何大型吊装难干的活几乎都是由他们去完成。父亲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从小感染着我,使我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