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作品欣赏
中国青年的垦荒精神
来源:城建分公司   作者:于洁 王磊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最近的爱国热剧一波又一波袭来,《火红年华》、《长津湖》......让我的心也跟着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了起来。正可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些剧集从历史到现实,用入情入理的语言,为时代发声,用“高言值点亮思想之光”,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青年的垦荒精神,也深知了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朝气蓬勃,能堪大任。

  上世纪60年代,为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攀枝花市因为资源和地理优势,成为了“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火红年华》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以中国十九冶建设三线工业重大项目——“攀枝花钢铁基地”为故事原型,讲述了金江市109冶金建设公司、川南钢铁全体人员的奋斗故事。

  在剧中我们看到战天斗地的动人场场景,看到数十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青年学生听从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怀抱着希望与理想,来到沟壑纵横的攀西大裂谷深处,“住席棚子、汗洗脸、风梳头”,战天斗地,在一片荒芜不毛之地上建起一座“百里钢城”在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所缔结的深厚的友谊。在艰苦的条件下,所萌生美好纯洁的爱情。在宁静的夜晚,在简陋的小道上,他们歌唱,交谈,心中装有家国情怀,也不乏儿女情长。他们的理想,抱负,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可信。

  对于当下年轻人,我们所能在这部电视剧中追寻的不只有先辈们的足迹,更看到了一个中国青年该有的青春与担当,从而产生共鸣,由此也对三线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肌理和空气。作为一个中冶人我对此更加深有体会。

  比起更适合展示奇观和片段的电影,有足够长度的电视剧,更容易深入表现生活的地基和日常的细节,看到更完整的人生图景。

  不少观众在看《火红年华》之前,可能会预想剧中的主人公来到故事发生主场地的场景会是这样的:卸下背包,意气风发,积极表态,马上开干。但是《火红年华》的编剧革非却没有这样设置,剧中的男主角夏方舟,作为实习工程师的身份,一到了川南钢铁公司,并没有马上投入火热的热情,而是坦率表达自己作为大学生会自然出现的想法:目前只是在川南钢铁实习,之后还是要选择一个更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实现个人梦想。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多想到国家的需要,更应该把自己投身到建设川南钢铁客公司中的建设中。这样的桥段,就显得尤为真实。人物性格设定很有新意、厚度,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剧中在火热的建设中,也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艰苦之中不乏温柔,细节之处予以力量。

  呈现这些精英人士作为普通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一方面,这种善于用细节跟当下观众分享的讲述方式,有利于观众入戏、产生共鸣,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更符合历史的原貌。所有的历史都是由无数个小人物所组成。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肯定不只是技术骨干、高精尖工匠的功劳 ,而是还有大量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做出的巨大奉献。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底子,三线建设跟我们当下密切相关。而且它依然在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存在着。

  就像现在正热播着的《长津湖》中的那一句话一样,“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正因为这样的精神,才会让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中去。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我们父辈,让我们,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这样的祖国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