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华》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著名的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讲述了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的大型钢铁企业——川南钢铁厂的建设发展为剧情主线,全景展现筚路蓝缕的“三线建设”进程,刻画了时代浪潮之下奉献青春的平凡英雄群像。上世纪60年代,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重中之重,在国家号召之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十万建设者们奔赴这里,以钢铁般的意志,在一片荒芜的山坡上创造出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
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性历史事件,也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火红年华》不仅仅是讲过去的事,更是勾连当下的一部剧。作为一个讲述国家战略的宏大题材,《火红年华》时间跨度涉及四五十年,但却并未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从底层视角入手,通过参与川南钢铁建设的工人、学生、工程师等个体命运,以活生生的人物,折射时代进程。没有三线建设者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就没有现在的攀枝花,这也是《火红年华》的思想内核。“建设者们一开始去的时候连电都没有,现架的电线,住的是茅草房,很容易失火,剧中我们表现了两次失火。”直到10集之后,大家才住上水泥板盖的房,但吃的依然是粗茶淡饭。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他们?就是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国家建设,没有奉献精神肯定是不行的,这些年轻人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还献出了生命,真的是无怨无悔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三线精神’,奉献精神是什么?这就是,是一种责任,一种家国情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时代交汇点,站在构建“三个圈层”的时代浪潮之巅,生活在此的每一个你我他,正跟着时代进步,在不远的未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火红年华”。
抚今追昔,60年来,中国二冶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帮助。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冶人永远秉持强企报国、问鼎经济之责,回馈社会之任。危难之时,中国二冶始终不辱使命,总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无论是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重大洪灾,还是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遭受雪灾,无论是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划拨,还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国二冶都是全力以赴捐款捐物,践行央企责任担当。此外,中国二冶还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工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尽最大努力,用于当地贫困旗县经济建设和农牧民的脱贫解困,被包头市授予“社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对社会、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为中国二冶广大干部职工实现“美好二冶梦”注入了更加强烈的激情和更加深刻的责任意识。六十载风雨兼程铸就辉煌,二冶人继往开来再书华章。如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二冶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承前启后,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步伐,大步迈上构建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新征程,向着全体二冶人建设美好“二冶梦”的目标扬帆远航,驶向新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