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作品欣赏
电视剧《火红年华》观后感
来源:路桥分公司   作者:金胜凯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9日  

  9月末,我在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项目部观看了电视剧《火红年华》。这是一部记录一支冶金建设国家队红色基因的电视剧,该剧以中冶集团中国十九冶建设三线工业重大项目攀枝花钢铁基地为故事原型,以国家“三线建设”大时代为背景,讲述了金江市冶金建设公司等企业,历经风雨,在困境中转型发展的故事,展现了当年的建设者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矢志不渝,钢铁报国,为祖国工业腾飞而顽强拼搏的情怀。冶金建设者们在攀西大裂谷深处,从零开始,没有机械设备,就依靠人工,用手抬肩扛的方式也要保证施工进度,克服重重困难,以“三线精神”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用理想信念点燃每一段火红年华。这部电视剧观后让我感同身受、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从中探寻红色记忆,汲取奋斗力量。

  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冶金建设者的真实故事。我家有一张黑白老照片,长约1.7米,名称是庆祝包钢1号高炉提前出铁留念,日期是1959年10月15日。这一天,我的父亲作为包钢的建设者参加了隆重的剪彩仪式,有幸与亲临包钢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的周恩来总理合影留念,他讲述自己参加建设包钢的切身经历,在地广人稀、黄沙漫漫的内蒙古荒原上建设包钢、建设草原钢城的来龙去脉,其实这也是街坊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作为1981年入职中国二冶的“60后”老员工,40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包头糖厂、铜厂、棉纺厂的施工建设;参加了呼市投资大厦、呼市电信第二枢纽大厦等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后来足迹涉及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区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在包钢工程建设中,参加了包括选矿、连轧、4号高炉、5号焦炉、方圆坯连铸、薄板坯连铸、新高速线材、包钢新体系工程等一系列现代化大型冶金工程的建设。中国二冶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支钢铁建设力量,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稷民生的时代重任,历经65年的砥砺奋进,现已发展成为以工程承包、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和贸易板块为构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四特四甲”资质企业。

  目前,我所在的中国二冶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项目,正在加紧进行施工建设。柴家峡黄河大桥工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属于特大桥工程,是目前国内曲率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双曲线“S”型斜拉桥,大桥的建成将为缓解兰州安宁区、西固区至港务区城市交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科教频道《创新进行时》栏目摄制组走进中国二冶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项目施工现场,进行采访拍摄并播出,纪录了中国二冶重点项目的施工难度和技术创新,印证了中国二冶核心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展现了当代中国二冶建设者“雷厉风行,使命必达”的企业作风。10月7日,经过国庆期间的连续奋战,项目部优质高效完成了混凝土箱梁的全部架设任务,使大桥南岸与相邻标段高架桥顺利衔接,北岸与相邻标段地面道路连接,串联成为一体,圆满完成超千米跨越黄河大桥的全桥贯通,受到了业主方兰州市建设投资集团的好评。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见证了中国二冶转型发展的历程,更应该肩负传承“三线精神”的责任,学习老一辈冶建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推进党史学习与施工生产融合,发挥党员在关键时刻顶得住、叫得响的顶梁柱作用,牢记父辈嘱托,承继历史,开创未来,为中国二冶转型提升、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党员光彩,为中国二冶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