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作品欣赏
黑夜的尽头是黎明——读余华作品有感
来源:华东分公司   作者:潘树朗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7日  

  我的书架上有一排黑色封面的书,在封面花花绿绿的书中很是独特。

  这些黑色书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他创作的每一本书,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是用着全黑的封面,是那种单纯的,没有杂质的黑。除了必要的印上的书名出版社作者以外,书的外表只是黑。我曾在数次拿出他的书时,被那种黑一次次吸引,总感觉像看着深渊,看着地狱,黑色的火焰在炙烤着我。我翻看之后感受更加强烈,心情愈发沉重与绝望,我好像掉进去了,我好像被放在火刑架上同主人公一起,同他一起被残忍现实无情灼烧。但在黑暗与痛苦中,我仍然看到了一点柔和的光,虽微茫却从未散去。

  我看过他的第一本书,是《活着》,闻名中外。张艺谋拍成了电影,评分高达九分,我不觉得张艺谋拍的有多好,相反,对比原著来说,很多情节和情感都被弱化了。只能说《活着》太经典,电影拍出七成的味道便足以令人沉迷。《活着》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没落少爷福贵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八十年代历经种种悲痛顽强生存的故事。福贵虽名福贵,但在书中除了前二十年算得上地主少爷,既福且贵以外,之后的人生似乎却恰恰与名字南辕北辙。

  福贵本来家庭美满,生活优渥,但年少轻狂,嗜赌如命,赔掉田地和房子,气死生父,这种悲剧是他自身性格混账的缘故。但他结婚以后,悔不当初,痛改前非,本以为生活平静,却不幸在国共内战时被抓去打仗,好不容易逃回来,却遭遇母亲离世,女儿喑哑。后来遭遇文革,食不果腹,妻子病死,十岁的小儿子被抽血抽死,女儿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再后来女婿被屋梁砸死,唯一的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太急而被噎死。短短的数年间,因为这天灾人祸,福贵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了,最后他就剩一条命了,他的世界,他的一切,在他老的时候,似乎就剩下黑色封面上的两个大字——活着了。这位作家的心简直黑如炼狱,剥夺了他所有的亲人,却让他独自活着,这种活着难道不是对福贵最巨大,最深重的酷刑吗?

  看完《活着》我很愤恨。我认为他的笔法极其残忍冷漠,我起初在精神上是不认可他的。可当我了解到,《活着》既是他的巅峰作之一,也是他写作生涯的转折点,再接着看了《现实一种》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他的真正思想。

  《现实一种》是他早期的作品,先锋意味浓厚。尽管短,但我通篇看完,感官上和心理上受到了极其巨大的冲击,就好像被一块巨石砸中胸口,鲜血从口中流出,并且难以呼吸。因为他在写作中完全抛弃了伦理道德的内核,他让手足相残,他让死亡变得随意且无端。书中的兄弟不像兄弟,完全被仇恨和死亡所支配。母亲不像母亲,冷漠地看着儿子互相残杀。就像毕加索的油画,把痛苦和死亡拆出来给你看。故事没有明确逻辑,没有明确表达的思想,人物形象很模糊,这就是典型的先锋文学作品。但是《活着》已经有变化了,主人公福贵形象鲜明,故事情节也变得合理。到了《许三观卖血记》,他让我看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子,很多人物都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看到了他文学上的成熟。

  他的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有温情了。《现实一种》中每个人或残忍或冷漠,看完完全让人抑郁不堪。《活着》中渲染着淡淡的亲情,但描写更侧重的是生活对福贵的打击和磨难,以及福贵面对苦难而顽强活着的精神。到了《许三观卖血记》,残酷现实与人性温情已经并驾齐驱了。在他的黑色的书上仿佛闪烁着一道光。而那道光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撕裂黑暗,甚至在战胜它。

  虽有变化,但他的写作风格依旧非凡独特,他还是他,他的书的内容依然像书的颜色一样,仍然让角色在黑暗甚至荒谬的现实活着。看他的书就是在锤炼自己的意志,鞭笞自己的心灵。他的书告诉我,只有经历过最黑暗的夜,只有在一次次流泪崩溃之后,才能更珍惜黎明。

  书架上有一排黑色的书,上面写着的,是余华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