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很自然会形成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正是因为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才能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战争阴影笼罩新生的共和国,老一辈领导人未雨绸缪,决心建设新中国工业战略备份,史称“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时代号召下,上百万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从全国各地奔赴大西北、大西南,构筑起新中国的‘西南钢都’。
金沙江畔,沸腾的矿山,火热的生活,大三线的建设者们高扬着理想主义的旗帜,为我们今天的国力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响应国家号召,八千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投身到了川滇钢铁的建设中。扎根这深山峡谷之中,住木棚,睡草席,喊着“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奉献着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义无反顾的完成着这项特殊而又光荣的任务。
全国各地,火热的施工现场,奔向幸福的生活,新时代的建设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而在内蒙古包头,也上演着积极投身建设的“桥段”,近千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了中国二冶,秉持着中冶前辈建设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钢铁工业基地的斗志精神,近千名大学生,散落于祖国各地,奋战在祖国建设的一线。
能有幸身为这千分之一,我也倍感激动,因为在建设国家的同时,我也遇到了赵殿楚、陈国民这样的领导、遇见了戚光复、武本琦这样的同事,在这幸福和谐的今天,没有了季成刚、没有了木棚、草席。同样优秀的领导,上进的同事,幸福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没有夏方舟那样过目不忘,有着秋风扫落叶般的记图速度,为川滇钢铁做出那样杰出的贡献,但是我希望我也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身处在这建设的一线,同事之间的辩论,耳边师傅的指点,图纸上的红蓝铅,墨手下的施工线,一幕幕场景正在快速变化,一座座崭新的大厦高楼、钢铁厂房,正在跃然而起,新时代的建设者同心共济,以光速点燃奋斗的激情,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日就月将,新时代的建设者心怀梦想,以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共进。我们更要从历史与实践的经验中不断汲取智慧,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